亲,双击屏幕即可自动滚动
第13章 两面人(2/2)

杨植悠悠地回答:“试玉要烧三日满,辨材须待七年期。周公恐惧流言日,王莽谦恭未篡时。我们才认识多久,你就看透我了?”

夏师爷不知说什么好,劝道:“我辈自幼读孔孟之书,学的是经世济民之道,但要执中允厥,守正为心,才是正途。自古以来,圣贤莫不如此!”

杨植却笑着说:“从来如此,便对么?”

夏师爷心中震荡,惊骇莫名,他没有想到杨植会这样回答!

杨植却又说:“现在评价我还早呢,我才只是一个小总旗。今后的日子,谁也不知道。夜已深,且睡去。”说着站起来,挥挥手回房去了。

夏师爷突然感觉杨植的背影孤独又悲凉,他看着天井上的月亮,只怀疑今晚是在做梦。

次日凤阳班军的舟船跟着丛兰大人掉头南下,隔日又回到了准安府。

丛兰把杨植唤到总督衙门书房,屏退左右后说:“你去南京,要多留心江右商会。尤其要注意南昌商旅往来安庆、应天、苏州、松江之间。”

杨植低头想了一下,问:“宁王欲反乎?”

丛兰苦笑:“世人皆知宁藩欲反,宁藩亦知世人皆知宁藩欲反。你既为天子亲军,负有侦缉之责,不可不防患于未然。”

杨植父子俩上次从赣州沿江而下,袁守诚就说不要在南昌入境,以免惹上麻烦。以赣南巡抚王阳明、吉安知府伍文定、安庆知府张文锦等人说到宁王的态度,看来很多人都知道宁王在准备造反,这非常突破杨植的认知。

杨植诧异说道:“怎会如此?我还以为宁王明面伪作恭顺,暗中策划于密室,是一个两面人!他怎么会把‘我要造反’四个大字写在额头上?”

丛兰听到两面人这个词愣了一下,旋即想明白其意思,笑着说:“个中缘由,一言难尽。你尽管去,抵达南京后,莫与南京锦衣卫说起此事。”

杨植又问道:“若我侦缉期间,朝廷另派官员任凤阳等地巡抚,我所获情报是否交与接任巡抚?”

丛兰冷淡地说:“这个不是你应该考虑的事。”

锦衣卫理论上是天子亲军,负有监控、侦缉之责,而锦衣卫监控侦缉的对象很大一部分就是文官。按规矩,文官是不能处罚、指挥、命令锦衣卫的。

丛兰对杨植说的这番话,只是私人谈话性质,或者说是丛兰给杨植的一个建议。

杨植满腹疑云,但两人地位天壤之别,又不能交浅言深,话已至此,遂诺诺告退。

丛兰待杨植离开,面有忧色伫立院中,眺望明月喃喃自语:“多事之秋,多事之秋!岂可不未雨绸缪!”

丛兰于弘治三年参加进士科考,中的是三甲第三十八名,赐同进士出身。按大明文官的潜规则,他这一生就不可能清贵,只能在地方上干实事,升迁的天花板就是尚书到头。

宁王欲反之心昭然若揭,朝野上下几乎人所共知。但是大家似乎都很默契,都在等待宁王举反旗的那一天。尤其是南直籍贯的官员,态度更是暧昧。

丛兰是山东文登人,一生功业主要就是在三边和地方打转,没有机会参与朝堂决策,不能理解东南籍朝士的心态,更不敢私下揣摩君父。

宁王若反,必顺长江东下占领南京建制分封,再切断漕运,即使不能北伐登基,至少也能维持南北朝局面。

丛兰想到此处,不禁打个寒颤。真踏马心塞,这大明是我的不成?还不如去延安绥德跟那些粗人打交道,眼不见心不烦!

从圣上到东南文官,个个都是两面人!只怪自己进士名次太差,一直没有见识过高层次的政斗!

得写信给南京兵部尚书乔宇!

杨植带着三十班军继续南下,两日后来到扬州府。军兵无令不得入城,杨植令卫所几个小旗不要在扬州停留,自己则和夏师爷,赵大张二留在江都城。

杨植上江都城里转一圈,对夏师爷说:“你听说过敲竹杠吗?”

夏师爷莫名其妙,只听杨植恍然大悟地说:“是极,你们苏浙人叫打秋风!”

师爷当然知道打秋风是什么意思,师爷就没有不打秋风的!但这里是江都,不是凤阳县!

杨植并不解释,拉着师爷直奔扬州盐商会馆。会馆门口的门子见三名锦衣卫装扮的军汉闯进门来,刚想过来问话,被赵大张二抡起巴掌打开。

杨植头也没回,直奔正堂,往椅子上一坐,用刀鞘敲着桌子大叫:“管事的呢?叫会长出来!”

盐商会长正在后院喝茶,听到门子禀报,吓得屁滚尿流赶过来,说道:“额正是盐商会长,军爷有什么吩咐?”

杨植斜眼睛看着会长,说道:“你们山陕人逃籍的很多,是不是都窝藏在你这里?”

盐商会长打量四个不速之客,心中一突,小心翼翼地说道:“额们老西在扬州都是奉公守法,从没有作奸犯科之事!”

原来太祖高皇帝立国之初实行的是开中法,把东南地区的盐引、茶引交给山西、陕西商人经营,山陕商人赚了钱后买粮交给西北边防地区,以东南财富贴补西北,叫做开中法。

因长途运粮消耗甚大,山陕盐商往往在边区招募军民屯田,就地收购粮食交付边关。但是明孝宗弘治时,时任户部尚书的淮安人叶淇嫌开中法太麻烦,于是改为折色法。山陕盐商在江南赚钱后直接向朝廷交银子,由朝廷再把银子拨给边关,一来一去,朝廷每年可多得十几万两银子。

扬州的盐商都是山陕商户,折色法也省了他们的事,不用费心费力派家人驻守山西、陕西张罗商屯之事,于是纷纷举家大举迁到扬州。

天下三分明月夜,二分无赖是扬州!山陕黄土坡,哪有扬州自古繁华。

手握盐引就有吃不完的银子,何必头悬梁锥刺股去读书!

本来盐商们也没想过让子弟科举,对于逃籍不甚在意。何况如今大明遍地都是逃籍逃户。

但逃籍毕竟触犯大明律例,真要较真还是很麻烦的。今天见锦衣卫上门,扬州盐商会长心中有数,知道不能善罢甘休。

夏师爷羞愧难当,自己虽然惯于打秋风,但是从没有吃相这么赤裸裸地难看!

只听杨植冷笑连连:“你们盐商表面上奉公守法,实质上个个作奸犯科,都是我大明王朝的两面人!今天我要查上一查,看看你这盐商会馆到底是不是藏污纳垢之所!”

@棉花糖小说网 . www.imianhuatang.com
本站所有的文章、图片、评论等,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,属个人行为,与棉花糖小说网立场无关。
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,请与我们联系,我们将在24小时之内进行处理。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,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。